开拓青藏高原科考,动物学家冯祚建先生病逝,(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90年可可西里考察,冯祚建先生在野外制作标本。 冯先生办公室门口有个“臭水缸”,水不深,但是很浑浊,特别的脏,完全是一潭黑色的死水。我第一

1990年可可西里考察,冯祚建先生在野外制作标本。
冯先生办公室门口有个“臭水缸”,水不深,但是很浑浊,特别的脏,完全是一潭黑色的死水。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就问冯先生,您这是什么东西?冯先生笑眯眯地从旁边拿来一个破木棍,使劲地在污水里搅和,用怹的阳江普通话说:“我这里可是宝贝!”接着,一只体型不小的王八(中华鳖)被怹搅了起来。我当时心想,您可真是兽类学家啊,对其他类群的动物这么不上心,感觉在虐待那只王八一般。2006年底,动物所从海淀区中关村搬到了朝阳区奥运村园区。那些老先生大都没有了办公室,离家更远了,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来所工作,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还有一件小事,我也很感激冯祚建先生。那就是在我刚来所里工作的时候,冯先生因为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就递给我一个入会申请表。怹说:“当年认识你的时候,你还是个本科生,现在来所里工作了,我们是同事了,就加入动物学会吧!”冯先生从来不因为我是小字辈儿而对我有丝毫的架子,反而和蔼可亲,给我提供各种帮助。
我在动物所工作了3年之后,于2005年正式考入动物所,作为硕博连读生,于2010年博士毕业。而我的关于中国蝙蝠分类研究的博士论文,也是请冯先生审阅的,此外还邀请了马勇先生,以及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王应祥先生审我的论文。这几位先生都对我的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冯祚建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曾担任脊椎动物分类与区系研究室主任,还兼任《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分册主编(2000~2022)、《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和主编(2000~2014)、《兽类学报》编委和副主编(1986~1990, 2019~2013, 2001~2004)、《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副主编和《脊椎动物》部分的主编等职务。
在冯先生去世后,我注意到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等机构发布的消息,我也摘抄一些,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冯先生的学术贡献——
冯先生在高原动物多样性、动物地理分布格局演变以及动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我记得使用高原鼢鼠的骨骼代替虎骨、豹骨,就是冯先生的一项研究。怹还联合主编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生物与人体高山生理》等一系列著作,填补了青藏高原地区动物学研究的诸多空白。

冯先生之于哺乳动物之研究,同时对国家设置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工程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直至今日我国开展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冯祚建先生也获得过诸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4)、斯巴鲁生态保护特殊贡献奖(2013)、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成就奖(2021)等。







冯祚建先生热衷于动物学科普工作,编著或主编过不少科普读物。


冯祚建先生参与《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工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我国古代动物学史研究的丰富成果。
沉痛缅怀冯先生
冯祚建先生一生严谨治学、提携后辈,据兽类学会报道,冯先生一直精心指导《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的编撰。冯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兽类学界和动物学界的重大损失,怹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冯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 国家动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张劲硕
编辑:王琼
文章来源:《动物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wxyjzz.cn/zonghexinwen/2022/0504/754.html